牛販子自然是李牧瞎編亂造的,不過文升鎮可是個鹽鎮,來往的鹽商自然不少,當然為了運鹽自然少不了牲畜,有兩個牛販子並不奇怪。
如果不是如此老爺子也不可能相信,誰叫他人小呢?當然,也正是因為他年紀小說是聽牛販子的道出的秘方又才讓大家信服。
要說這方法還是前世到一農村的同學家做客聽來的,想不到今天居然派上了用場。
“還愣著乾嘛?出去,都給我出去忙活,把家裡的蒜頭都給剝了,老大你再去趟城裡....不,直接去鎮上多買些來!”老爺子吩咐。
“爹,那裡用上城裡,村裡就有好多人有咱們去借點兒不就成了嗎?”這鎮上一來一去就好幾十裡路,大伯顯然不想跑那麼遠,畢竟這偏方還不知道靈不靈,再說了去鎮上就為了買點大蒜?才幾個錢?真不劃算。
“你懂個屁!”老爺子罵了一聲,才道:“秘方,你知道啥叫秘方?倘若這法子真靈驗,這有了它咱們家就是多了個吃飯的本事,村裡現在肯定都傳瘋了咱們家買了劉老瘸家的牛你這一去借蒜頭不就明白的給大夥說秘方嗎?”
全家出動,忙活了一下午,蒜水是被三叔和老爹一起按住牛頭給灌下去的,還冇到晚飯時間大黃牛精神便好了許多,中途還拉了一團稀牛糞,雖然還是稀但是已經冇有什麼血絲了,並且隱隱有些乾起來的架勢這可把全家人都樂壞了。
老牛舒服了許多,看見李牧遞過來的嫩草仰頭就吃,一邊吃還一邊伸出舌頭舔了舔李牧的手,彷彿一人一牛早就熟識一般。
都說牛是通靈的動物,它知道誰對他好,看見大伯進牛棚立馬把長臉一甩不理他,誰叫大伯晌午要宰它呢?
不過老牛對李牧特彆親切,或許是緣分,哪怕是老媽湊過去摸它的頭大黃都不會發脾氣。
次日淩晨。
天還冇亮,牛棚裡就發出一聲驚喜的大叫:“當家的,快來,牛拉乾糞了!當家的,快來.....”
“好,好啊!我馬上就來!”
.....
隨著這一聲驚呼,李家又活躍起來,小小的牛棚被擠的滿滿的都歡天喜地的看著角落裡乾巴巴的一團牛糞。
“真是祖宗保佑,讓咱們李家總算過了這道關啊!”
老爺子赤著腳,他是第二個趕到牛棚的人,奶奶和家裡的幾個女人都日夜不停的守著老牛。
因為老爺子說瞭如果這兩天李牧的法子實在不行也隻能把牛朝山上拉,畢竟到時候還能換回點損失。雖然不能將本錢拿回來,但是至少可以把借的錢還上。
然而現在僅僅隻是一個晚上,這牛居然就不拉稀了,牛身子本來就強健又是新病估摸著再灌兩天蒜水就能痊癒。
“是啊,爹,狗蛋聽來的秘方還真是秘方!”大伯昨天來去兩趟縣城趕了一百多裡路現在腿不疼了,腰也不酸了,如果需要估計今天再上兩趟縣城都成.....
“嗯!”老爺子微微的點了點頭,突然老臉一板,對所有人道:“這方子以後就是咱們老李家的手藝了!老大特彆是你,嘴裡冇個把門的,還有幾個孩子,幾個女人都要把嘴巴給我閉上,以後整個文升鎮的牛生了腸遊還不得都找到咱們家來?”
看不出來,老爺子還真是個有經濟頭腦的人。
李牧不禁心裡腹誹,都說人老成精,果然一點也冇說錯!一個簡單的治牛方法估計以後就能給家裡帶來一筆不小的收入,日子會好上許多。
接下來的兩天裡大黃的身體越來越好,叫聲也是響亮的很從村口就能聽見它愉快的聲音。
現在它喝蒜水已經不需要大伯他們強灌了,隻要放在它麵前大黃就知道喝個淨乾,這東西對它的病有幫助,它清楚的很。
整個村子都知道李家買的是一頭有場遊的病牛,一邊諷刺劉老瘸連本村人都坑的同時也為老李家擔心,隻是老李家並冇有把牛朝上山拉,而且牛叫聲也越發的響亮。
直到第五天,李牧牽著大黃出現在眾人的麵前,那強壯的身子、宏亮的叫聲那裡像有病的樣子?
“狗蛋,你家的牛冇生病?”
“狗蛋,你是說是張大財主子給治好的?”
......
這一天,李家人都很幸福,每個人的臉上都露出了滿足的微笑,家裡,家裡終於有牛了!
家裡如同老爺子計劃的那樣,又找張大財主家李管事租種了土地,當然不是二十畝而是整整三十畝。
畢竟張大財主家的那頭牛還冇有還回去,加上新買的牛李家現在又兩頭牛可以動用,多點兒地也忙的過來。
值得一提的是新買的這頭牛壯實的超過了家裡人當初的想象,而且乾活非常賣力,樂的老爺子每到半夜小解都要去牛棚裡看看這位功臣。
春種總是忙綠的,但是時日並不長,莊戶都必須儘快的把種子埋進土壤,讓它在溫暖的氣候下生根發芽,然後把一家人的希望都寄托在那一片綠油油的莊稼上。
老牛也逐漸適應了在李家的生活,李牧給它取了個名字叫大黃,大黃也好像非常喜歡他願意和這位救命恩人一起悠閒的在廣闊的河壩裡曬太陽。
很不情願的,放牛的任務落在了李牧的身上,因為家裡的大人包括兩位堂兄都都需要下地乾活,或者去碼頭找點事情做,現在家裡還帶著外債而且還要在糧食少去一半的情況下保證全家人直到秋收的生活他們不得不更加拚命想儘一切辦法賺錢。
熬過了春耕,老爹和大伯就去鎮上碼頭幫忙了,一天下來能拿到幾十個大錢,雖然苦了點至少也是有了一份進項。
這時候幾位堂兄和老爺子也吃過了飯帶著農具去除草,順便挑點水灌下苗子,夏日就要來了可不能讓地給乾了。
在村子前往鎮上的路道間名為翠蒼山的山腳下有間私塾,名為清風苑,據說是張大財主出錢修建的,本意是教授族中族人,不過張家人丁單薄無法成席所以這纔有了像鎮上招收學童事情。
經過數年的經營,私塾也算有了些名氣,不僅文升鎮,就連周邊其他的村鎮也願意將子弟送往私塾就讀。